母乳性黄疸由美国Arias及Gratnei等于 I960年首先报道,其主要特点为新生儿母乳喂养后,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临床出现黄疸。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种,前者应该称为母 乳喂养性黄疸。
母乳性黄疸病因 1. 母乳喂养性黄疸(早发型母乳性黄疸)单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最初3~5天,由于摄人母乳量不足,胎粪排出延迟,使得肠肝循环增加,导致其胆红素水平高于人工喂养新生儿,甚至达到需要干预的标准。此种黄疸实际上是一种饥饿性或部分饥饿性黄疸。 2. 母乳性黄疸(晚发型母乳性黄疸)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,黄疸常出现于出生一周后,两周时达到高峰,然后逐渐下降,若继续母乳喂养,黄疽可持续4~ 12周。
临床特点 1.患儿均为单纯母乳喂养儿。 2. 皮肤出现黄疸时间可与生理性黄疸重叠,并逐渐加深,持续不退>2周。 3. 黄疸以轻、中度为主,少数为重度,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髙为主。 4. 患儿一般情况良好,精神及食欲好,生长发育正常,肝脾无肿大,并排除其他病理性黄疸等因素。 5. 停母乳后48〜72小时,黄疸明显消退,再哺乳又加深。大概有1/3的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都会出现母乳性黄疸。然而,在母乳性黄疸中,同样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报道。有大概2%~4%的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会在第3周岀现黄疸水平达到 10mg/dl。 预防 生后一小时尽早开奶,增加每天喂哺次数。 监测胆红素水平,如达到干预水平,可采用蓝光光疗。 |
Powered by Discuz 鲁ICP备18058026号-4
Copyright © 2017-2018 版权所有 青岛金大洋康复医学营养有限公司 – 专业健康交流和产品供应服务平台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