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核黄疸 核黄疸是一组严重的新生儿疾病,以由于先天和(或)新生儿体质因素所致的黄疸和血液内大量带核红细胞为特征,同时因胆红质对中枢神经组织的有害作用而产生神经症状。其病因主要为溶血性黄疸。临床表现分为4期: ①警告期:出现嗜睡,吸吮反射减弱,精神萎靡,呕吐,肌张力减退等症状,大多数黄疸急速明显加深,并出现肝、脾、心脏扩大,伴有水肿或贫血; ②痉挛期:多发生在生后3~5天,轻症者出现凝视,为时很短。重者发生呕吐、昏睡、肌肉强直、角弓反张、并出现抽搐、肌阵挛发作及屏气青紫发作。约80%伴有发热; ③恢复期:大多发生在生后7~8日,上述症状逐渐消失而病情恢复; ④后遗症期:多发生于生后2个月或更晚,如若病情未缓解,进行性进展可出现持久的锥体外系症状如手足徐动症、舞蹈症、肌张力增强等,另外尚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及听觉障碍、智能障碍等。
核黄疸症状 神经系统症状:精神不好、嗜睡、四肢变软或发紧、吃奶困难或不吃奶、眼睛发直、尖叫、抽风。 后遗症:经抢救存活下来的小儿很多最终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,如运动功能障碍、听力障碍、智力低下等。 死亡:部分病情严重的婴儿会导致死亡。
诊断依据 1.核黄疸前期:黄疸渐加深,反应差、嗜睡、吸奶无力或拒奶,未结合胆红素增高>256.5umol/L(15mg/dl)。 2.核黄疸第一期(警告期):与核黄疸前期症状相同,但严重得多,未结合胆红素>427.5umol/L(25mg/dl)。 3.核黄疸第二期(痉挛期):呻吟、尖叫、凝视、眼球震颤、角弓反张、抽搐、发热、呼吸不规则、双吸气、抽泣样呼吸、甚至DIC。 4.后遗症期:经抢救成功者大部分病人遗留后遗症。
治疗原则 1.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。 2.热量及液体供给。 3.避免使用与胆红素竞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或白蛋白结合位点的药物。 4.光疗。 5.换血疗法。 6.加强护理,预防并发症。 |
Powered by Discuz 鲁ICP备18058026号-4
Copyright © 2017-2018 版权所有 青岛金大洋康复医学营养有限公司 – 专业健康交流和产品供应服务平台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